
時間:2021-12-30 15:43
展望2022年,零售行業唯一確定的是發展的不確定性。前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三大挑戰: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,其中需求收縮是對消費最直接的影響。對于百貨行業,核心是把握好消費升級、體驗回歸的機遇。
預判2022年的百貨業,主要有以下六大趨勢:
百貨業的市場化發展,興起于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,蓬勃于2000年前后,2010年左右受電商和其它業態沖擊進入調整期,而后多年吃老本,導致百貨在物業條件、軟硬件設施、市場化水平等多方面欠賬較多,調改成為這幾年百貨發展的主旋律。大到業態轉型、物業翻新,小到品牌調整、門頭亮化,百貨企業或多或少進行或準備進行調改,這一趨勢將在2022年延續。
綜合成功的調改案件和經驗,百貨企業應根據各店的商圈環境、品牌定位、物業條件等,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規模的調改。無論是大改還是小改,無論是業態轉型還是環境和商品升級,都應緊緊圍繞本企業的目標定位開展,通過品質升級和體驗提升吸引目標顧客。
調改與運營需要兩條腿走路,相互結合,互為保障。調改的效果需很大程度上要靠精細化運營來體現,一些運營的阻礙或難點也需要調改來打通。
商品力是零售企業經營能力的核心體現,無論何種渠道、何種方式,讓顧客能持續買到好的商品,是一家零售商能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。回顧近幾年經營業績好的百貨店,共性都是在商品經營上有特色有亮點,或者是化妝品類齊全,或者是線上線下商品價格和服務一體化,或者是高端商品占比高消費旺等。當然,也有的門店引進餐飲、兒童業態等,豐富了品類結構。這些體驗業態對商場的作用是錦上添花,絕不是雪中送炭,依靠他們改變整體客流和業績是不現實的。有的百貨店丟棄商品力建設,大量增加餐飲、兒童等業態,是一種舍本逐末的作法。
商品力表面上看是價格沒有吸引力,背后是綜合因素導致,包括形象定位、經營管理模式、品類組合、與品牌商關系、供應鏈控制、采購能力等。
2022年,百貨企業將以多種手段增強商品力,包括:深化與品牌商的合作、拓展自營品類、開發自有品牌、強化品牌汰換更新、開發集合店、應用數字化手段等。
實體的體驗和互動是線下零售與線上競爭的根本性武器,體驗互動不僅限于增加餐飲、娛樂、兒童、體育等項目,更包括陳列布局的美化、商品品種質量的差異化、價格的物有所值、服務的極致化、服務細節和效率的提升等,在百貨業,每個環節、每個觸點、每個業務流程,都有提升消費者體驗的空間。
換言之,無論門店大小,無論硬件優劣,都有改善體驗的方式。如同一組盆景和一座花園,大有大的豪氣,小有小的精致,通過精心打造,都可以對消費者形成美的感受,成為打卡之地。相反,硬件再好、規模再大,如果對顧客漫不經心,布局粗糙造作,無疑會成為消費者的嫌棄之地。面積小、硬件老舊、不能改水電都不是體驗差的理由,精心、負責、敬業會大大彌補硬件的缺陷。
“沉浸式體驗”是多種因素和手段的匹配結合,消費者身有其中,至少在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中的某些方面能夠感覺到,達到身心的觸動和愉悅,這是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鍵。其中,科技和數字化手段的作用越來越大。
數字化轉型已歷經多年,理論在更新,方法在迭代。概括起來,前期的數字化建設,有兩個主要特點。一是引入或研發了大量工具,如線上商城、數據分析、營銷引流等,接下來的重點是要結合企業優勢和資源,把工具變為能力。二是前期數字化建設主要在前臺進行,布局各類觸點和場景,下一步要向中后臺建設轉變,真正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和決策智能化。這是2022年百貨企業的兩項重要任務。
數字化轉型的路徑不一,不論采取什么路線,一定要結合自己公司的實際狀況(業務特點、資金狀況、人力儲備等)建設數字化,避免冒進,切勿盲從。前期的失敗案例有很多,不僅損失了大量財力和人力,還影響了企業對新發展機遇的把握。
數字化轉型中,人始終是核心,決定成敗的因素包括決策層對數字化的認識程度和支持力度、IT人員對業務流程的了解和參與程度、一線人員數字化工具的使用狀況等。
傳統零售業的經營思路,以渠道思維為核心,選址被看作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、通道費用是零售商的重要利潤來源、客服是微不足道的邊緣部門。經過多年充分競爭,渠道為王轉變為用戶為王,渠道思維轉向用戶思維。當前的競爭,重點在存量市場的爭奪,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已成為行業共識,會員從配角轉變為主角,會員營銷也從后端走向前臺。
相比其他零售業態,百貨店的會員特別是高端會員的價值最大、貢獻最高,精品百貨店都有一些年消費幾十萬、甚至上百萬的會員,更值得精心呵護。
當前百貨行業的會員營銷主要有三大特點,一是會員規模快速擴大,二是數字化會員成標配,三是會員銷售占比穩步提高。同時存在會員活躍度不高、體系未打通、服務簡單化等問題。為此,企業對提升CRM系統的呼聲很高。
2022年,會員營銷的重點將圍繞會員戰略細分、會員權益和體驗提升、高端會員服務、全渠道會員打通等方面展開。
圍繞“2030年碳達峰,2060年碳中和”的目標,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,有些內容對零售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一些大型百貨和購物中心,已經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行動起來,通過技術引進、管理創新等手段,為“碳達峰和碳中和”的目標,做出自己的貢獻,同時也實現了企業自身的降本增效。
低碳發展不僅僅是節約水電,包括所有能夠降低溫室氣體(以二氧化碳為主)排放的方式。例如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、開展包裝物回收、利用可再生能源、向員工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等,這些方面百貨店都大有可為,還可以通過影響品牌商的行為產生更大的效果。
有一些低碳發展的要求,國家已形成法規,包括固體廢物處理、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回收、清潔生產、建筑節能等方面,都是在2022年需要重點關注的。
對于2022年的市場,商務部明確提出:重點做好“四個穩”“五個進一步”。“四個穩”為穩政策、穩主體、穩市場、穩供應鏈。“五個進一步”,即進一步加快消費升級,釋放消費潛力;進一步推動外貿創新發展,增強外貿綜合競爭力;進一步提升雙向投資水平,擴大科技、數字、綠色等領域投資合作;進一步深化多雙邊經貿關系,營造有利外部環境;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,準確識別預判、妥善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。
我們有理由相信,中國的消費市場仍然有充足的市場潛力有待開發,包括升級消費、體驗消費、綠色消費、數字消費、銀發消費……雖然普遍性的紅利已經消退,但結構性的發展機會依然存在。當今市場中的百貨企業,已歷經大浪淘沙,唯有自強不息,更顯英雄本色!
往期推薦